大部分用研团队做的「用户体验度量」可能都错了
上一篇文章用户体验度量已沦为面子工程发出后,有不少小伙伴来探讨,如何把用户体验度量做出效果。
毕竟大家还是身在这个行业,抱怨谁都会,重点还是要把事情做成,而且以后的职业生涯肯定会遇到这个项目。
我也带着之前做用户体验度量的疑问,查阅了市面上多家乙方公司的用户体验度量解决方案,看了 NPS 提出者的书。
万幸,让我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解法。
问题:一套问卷想解决所有问题
我们先来界定一下「用户体验度量」,在上篇文章里漏掉了这个部分。这里指的是利用问卷,对公司的一个业务的多个模块,或者多个业务的用户体验进行系统的衡量。
一般这种项目都做得比较大,这个「大」不仅是指项目要衡量的业务多,项目需要的用研同学多,项目周期还长。
对于用户研究所在部门来说,这种项目是一个难得的直接且全面的影响业务的项目。因此,一般用研领导都比较重视。借着重视用户体验的由头,这个项目一般也都会由简单的衡量而发展成一整套的问题发现-优化-追踪的机制,而成为一个「用户体验管理」的大项目。
但大部分的体验部门在公司里的话语权很小,要想在公司里推动这样一个影响面广、涉及别人利益的项目,实在是太难。
提出 NPS 这个指标的作者弗雷德·赖克哈尔德,在《终极问题 2.0 :客户驱动的企业未来》这本书中写道:
NPS 不是一个可以完全指派给市场研究部去管辖的东西。赢得顾客和员工的忠诚要么是公司经营理念的核心和重点,要么就不是——如果不是的话,那么采用一个先进的顾客反馈流程也不会带来太大变化。NPS 涉及公司的各个部门,比如财务、经营、市场营销、产品设计、人力资源和IT部门,它涵盖了从 CEO和董事会到为顾客提供服务的一线员工在内的所有人。而且它对既定的做法、优先事务和决策过程提出了挑战。
一个小小的用研部门,怎么调动产品、设计、研发?
在实际执行中,用研部门也不会硬着头皮去推,而是知难而退,转而在体验度量这个模型的科学性、解释性、归因上去下大功夫。 而没有真正在公司建立一个反馈闭环的流程,没有形成真正的机制嵌入组织,大部分就停留在了一个短期项目。
这也就给执行项目的用研同学带来了两个最大的痛点:度量频率太高,陷入无止境的对指标变化的归因中。
在度量频率上,我经历过的两家公司,在核心用户的体验度量上,都是一个月一次。而每一次的问卷,都是一个面面俱到的、各项业务都覆盖的问卷。
在分析两次指标的变化时,除了从问卷本身来解释,最终都需要归到业务身上。而一个月的时间,业务很难有大的变动。但问卷的分数确实发生变化了呀,这就又让人怀疑这个问卷是否靠谱,等于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。
解法:三种类型的 NPS
怎么解决这两个痛点?
还是要从根上来解决。大部分的公司做的用户体验度量就不对,因为他们把通常一年做一次的战略性的体验度量,做成了每个月一次。
我也是看了 beBit 对 NPS 的划分,才意识到这个问题。
beBit 把 NPS 划分成三种类型,每种类型有自己的用处,适合不同的发送时机和发放频率。
• 战略 NPS。一年做一次,结合 NPS 和满意度对业务做一个全面的诊断,发现影响用户体验的模块优先级,制定优化策略。
• 场景 NPS。其实就是用研常说的敏捷调研,在一些关键的用户触点,发送 NPS,了解当前场景的体验。
• 关系 NPS。根据不同业务情况,一个季度或者半年一次,适合在业务做了一些优化之后,对整体做度量。
NPS提出后能够迅速取代满意度,除了「推荐」这个指标比「满意」更强,更能指向用户行为之外,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NPS足够简洁,一道0-10分的题,再加上一道追问题,足以。而满意度则太冗长。
而当前国内用研团队做的体验度量,大部分还是沿用满意度的冗长题目,回到了老路上,其实并不适合频繁地做。
这里提的战略 NPS,可以结合 NPS + 满意度,在摸清影响用户体验的模块的同时,也能了解每个模块的满意度,并能够进一步了解影响每个模块的驱动因素。他们对其的定位是一年做一次。
而且这种战略 NPS 也适合以外部视角,结合竞品的表现,做一个全局的 mapping,因此比较适合乙方公司来做。
那个经典的满意度与重要性的四象限图,就来自战略NPS:
而当战略 NPS 做完之后,各个业务就可以领着任务去优化了。然后我们就需要对各个重要的触点进行监控,好知道重要优化带来的效果,也就是场景 NPS。
可以看到,这里也解决了之前的一大痛点,就是把体验指标与业务动作结合起来的问题。在用研做的频繁的战略NPS里,问卷里的指标还是不够具体,而且业务优化传达到体验指标也需要时间。而在具体的场景里,去了解用户与产品的每一个交互之后对产品的推荐意愿,就能很明确地知道当前场景的优化是否有用。
之后,在有了一段时间的专项优化之后,就可以再系统一点追踪优化效果。这时候就是关系 NPS 上场了。这时候的触点,也需要精心选择,跟场景 NPS 区分开,然后是对整体的产品、服务、品牌等进行衡量。
可以看到,三个类型的 NPS 各司其职,而当前很多用研团队做的体验度量,就是通过频繁地做战略 NPS,来解决所有问题,必然水土不服,大家都难受。
以下对这三种 NPS 做一下对比:
了解了这三种类型的 NPS 的差异之后,当我们从头开始在一家公司引入体验度量战略(用「项目」就太小了),可以跟领导者讲清楚这三种的差别,三者真正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。
即使讲不通,自己也可以知道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样,充分发表意见,之后就是尽人事听天命了。